【张猛龙碑】张猛
发布时间:2019-09-24
发布时间:2019-09-24
张猛,中国青年导演,籍贯辽宁沈阳,最为出名的代表作《钢的琴》,在第七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上,张猛凭借影片《钢的琴》一举斩获最佳导演奖特别提名,被誉为“亚洲影坛未来之光”。
姓名:张猛 出生日期:1975年04月12日 出生地:辽宁铁岭 新生代内地导演,生于中国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青年导演。他是赵本山春晚舞台上的御用编剧,创作的小品《功夫》和《说事儿》连续两年获得春晚小品类节目一等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并参加过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研修班。期间,拍摄了纪录片《耳朵大有福》,后在此基础上,改编写成剧情片剧本《耳朵大有福》,并首执导筒,拍摄成片。 《耳朵大有福》小而可贵,从艺术创新和发掘人性上,都有可看之处,作为新导演,张猛对镜头的掌握娴熟,更是让人惊讶。
张猛出生于辽宁铁岭市。铁岭这座城市之所以被中国老百姓熟知,张猛一家也跟赵本山极有渊源,父亲张惠中是著名喜剧导演,执导过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等影视作品,红遍中国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卖拐》也出自他之手,母亲陈佩云是专业演员。 因为父亲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张猛从小也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类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从小学习绘画,也不想把这项技能半路荒废,所以在高考时,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美术系,这样既可以继续深造美术,又可以离影视近一点。 在学校时,他就开始潜心下来积极写剧本,为毕业以后做准备。但当时因为没有名气,更多的只是给有名的编剧做枪手,枪手的日子不好过,劳动力度强,收入又低,有时还收不到应有的报酬。张猛家庭条件并不差,但他并不希望像个公子哥一样在学校虚度光阴,所以,尽管做枪手会受委屈,他还是想积累更多的经验。 毕业后,张猛被分配到辽宁电视台担任舞美设计总监,这个让外人眼馋的工作却让张猛始终打不起精神,他不想在电视台以这样的形式去跟生活交手。电视台的这个舞台乘不下张猛想要飞翔的心。 张猛坚持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想用系统的学习来为自己的理想铺路,年轻的生命要用在刀刃上。2004年年底,张猛听到父亲跟赵本山探讨春晚小品的事,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他说了自己的想法,能不能用让老品牌焕发出新魅力的方法续写《卖拐》和《卖车》的经典。新见解让赵本山喜出望外,张猛就这样成了2005年春晚小品的编剧。《功夫》大获成功后,张猛也毕业了,赵本山毫不犹豫地他请到本山传媒来当副总。2006年春晚他给老百姓献上的《说事儿》又一次火爆全国。 就当赵本山对这个晚辈寄予厚望之时,张猛也开始认真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春晚小品这样的创作形式他可以做但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虽然在本山传媒可以衣食无忧名利双收,但越来越强烈的电影梦涌上心头。当他觉得不能再拒绝内心的呼唤后,他辞去了副总的职位,开始两手空空闯天下。对于未来,期待和忧虑无疑是并存的。
影视奖项
年份 奖项 作品 获奖 2008年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 《耳朵大有福》 2009年 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导演奖 《耳朵大有福》 2011年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第8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 《钢的琴》 2011年 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导演奖 《钢的琴》 2012年 第3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编剧奖 《钢的琴》 提名 2011年 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提名 《钢的琴》 2011年 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 《钢的琴》 2011年 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 《钢的琴》 2011年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钢的琴》 2011年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提名 《钢的琴》 2012年 第3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提名 《钢的琴》 2012年 第3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提名 《钢的琴》 2012年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提名 《钢的琴》 2012年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提名 《钢的琴》
其它奖项
在由香港亚洲电影节协会主办、百老汇电影中心全力支持举办的第七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上,张猛凭借影片《钢的琴》一举斩获最佳导演奖特别提名,被誉为“亚洲影坛未来之光”。
作为一个没有一部电影作品问世的年轻电影人,找投资让张猛吃尽苦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向张猛证明,只靠写过春晚最受观众欢迎小品这样的经历是找不来投资的。无奈之下,张猛想试试看如果先让剧本获奖是不是对找投资有帮助。 张猛带着自己的剧本《耳朵大有福》参加了,颇具现实主义尝试和探索精神的剧本在釜山赢得了好评,也荣获了优秀剧本奖,张猛想这下该有投资商也找自己了吧。不曾想,即便剧本获了奖也仍旧没有人愿意买单。在张猛拿着获奖剧本一次次敲开投资商的房门,一次次被拒绝时,他沮丧到了极点。他不明白为什么一直说中国缺好剧本,但真正的剧本出来了却受不到重视。 事情在偶然间有了转机,他接到了一个来自韩国的电话,说韩国有个投资公司愿意投一半的资金,但剩下的需要张猛自己解决。这个消息让张猛喜出望外,他似乎看到了不远的将来,自己的处女作问世的情景。在有了一半资金的前提下,再找资金就顺利多了,张猛的几个朋友帮忙筹齐了资金,张猛兴奋地看着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像已经开闸的机器一样正式运作了。 《耳朵大有福》在2007年上获得了“亚洲新人奖”的评委会特别奖,还在上击败来自台湾的强敌林书宇和钮承泽斩获最佳新导演奖。张猛在收获成功的喜悦时,也欣喜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能够获得大家认可的。 同样是在上海电影节上,他的第二部电影《钢的琴》参加创投,并顺利拿到了创投基金。 在随后的釜山电影节上影片又拿到了一部分后期制作的赞助费用。现在影片还没有最终完成也已收到多伦多和的受邀,各大电影节的认可让张猛信心百增。 对于《钢的琴》来说,有两个人是必须提到的,秦海璐和郭在容。他们俩是2007年亚洲新人奖的评委,都对张猛的作品印象深刻。秦海璐担任了《钢的琴》的主演和出品人,并在拍摄后期为影片大掏腰包。郭在容则当起了监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片场待着,这对于一个监制来说实属难得。张猛表示郭在容的加盟对于拓展海外市场来说帮助很大,此外,郭在容还从韩国帮张猛找了女二号的扮演者张申英以及的韩国录音师。 张猛现在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一下,时刻准备着迸发。《钢的琴》未映先热的状况让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但他也时刻不忘只有让观众满意了才是影片最大的成功,所以现在他一手抓影展,一手抓观众,他由衷的希望《钢的琴》能够取得比《耳朵大有福》更为辉煌的战绩。
孙中山副官 张猛(孙中山副官)张猛,号国森(1894~1985),祖籍广东省新会双水区人,出生于安南(今越南)海防,是镇南起义烈士张云田的儿子。历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少校副官、中校副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少将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等职。
1907年,孙中山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举行反清起义,张云田作为敢死队队长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其时,张猛仅14岁,随母在越生活,曾在河内、海防做过童工、学徒、华商会馆巡丁、侨英小学庶务员。不久其母也病逝,张猛流落异国,在越南学裁缝,当杂役。 1917年,经革命前辈举荐,回国先后入广东高等师范华侨升学班、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三期骑兵科学习。 1919年秋毕业,被派往云南军士教导队任见习员兼代排长。 1920年,毕业后来广州,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第一师当副官。 1921年被孙中山派往粤军第一师师部工作,总统府成立警卫团时上慰副官兼军官教育班教官,接着升任机枪连少校连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事前得到消息已先登上军舰,但宋庆龄尚在总统府内。在此紧急关头,张猛与马湘、黄惠龙跟随叶挺(当时叶挺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等人带队冲锋,击退叛军,保护宋庆龄脱险。随后张猛也上了“永丰”舰。由于张猛曾在云南讲武学校学习,滇、粤军内许多军官是他的同学,因此,孙中山亲笔写信派张猛到梧州、柳州等地请救兵东下,首先得到莫雄等人响应,张猛即回广州“永丰”舰复命。孙中山即委任莫雄为中央直辖第一独立旅旅长,并再度派张猛西上给莫雄送委任令。当时,粤、滇、桂、黔各军的门户之见甚深,故张猛以粤军官佐身份西上送委令不方便。因此,李章达问孙中山:张国森以什么名义去请救兵好?孙中山认为用大元帅副官名义好,随即用“永丰”舰信笺写了委令(当时的委令是用信笺写的,因为原来印好备用的委令笺已全被叛军焚毁了)。委令写道:“委派张国森为本大元帅副官。孙文。”(目前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上的《委任张国森为大本营少校副官》的委令则是事件过了数月之后,局势稳定,孙中山补颁委令的原件。) 再说张猛西上后,联络了粤、桂、滇各军将领,为以后“白马会盟”打下基础。张猛离穗后不久,孙中山转移到上海。后来张猛也到上海去,接着孙中山又令张猛到福建劳军并赴越南筹款讨贼。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返广州重组大元帅大本营,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开创革命新局面。这时,张猛从越南返回广州,孙中山留他在身边工作,担任大元帅大本营少校副官,后升任为中校副官。当时,大本营副官分三部分:一是侍卫副官如黄惠龙、马湘、邓彦华、黄梦熊、马坤、高中禹、黄民生等;二是庶务副官如宾镇远、席楚霖等;三是交际副官如张猛、丁象益、王文汉、钱针、萧芹、葛昆山等。交际副官的任务是每日代孙中山接见宾客、到医院慰问伤病官兵,并与各军事机关联络重大情报。 1923年秋,张猛被调任长洲要塞司令部参谋长。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树起了“倒直”(直系军阀)义旗,北方出现了段祺瑞、冯玉祥、张作霖联合局面,电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行前命令张猛以大本营咨议身份,襄助滇军先遣司令范石生,入滇讨伐“西南王”唐继尧。张猛到云南后策动驻临安的独立旅旅长莫璞起义,取得成功,张猛又组织个旧锡矿工人武装编成两个支队。当时,胡汉民代理大元帅电委张猛为少将纵队指挥官。在激战中,传来了孙中山在北平病逝的噩耗,全军大恸,滇军乘虚而入,又因种种内部的复杂原因,令这次讨伐战争功败垂成。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张猛牢记孙中山的遗训,继续追随冯玉祥、李济深等几位国民党左派爱国将领,靠拢共产党,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6年,张猛来到林伯渠任党代表、程潜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上校咨议。其时,张猛见一批又一批部队出发上前线,生性好动的张猛要求程潜军长派他带兵打仗。但当时部队没有相当军阶的工作给张猛,张猛向程军长表示,愿意连降二级到部队任中校营长(张猛曾当少将纵队指挥官,到该部队当上校已自降一级了,故称自愿连降二级)。张猛的一个营是第六军的前卫,在进攻南浔铁路一战中张猛表现出色,接着担任49团代团长。南京之战,张猛带部队占领雨花台后,即率全团绕道,在枪林弹雨中爬上城垛,最先攻进南京城。正当各军准备乘胜北进,横渡长江之际,一件震惊中外的反革命事件发生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在北伐军中“清党”。张猛鄙视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他一直把共产党当作朋友。 张猛是1921年加入国民党的老党员,但1927年蒋介石大搞“清党”时他没有再登记。这时第六军解体了,程潜军长去武汉,林伯渠党代表避入上海法租界,尔后赴南昌。张猛名义上当了少将兵站支部长,但由于第六军解体,兵站只不过是个空架子。于是张猛回到广州,后在李济深的第八路军中任参议,为维持生活,只好兼做昌兴街服装店的裁缝师傅。 1928年后,先后任第八路总指挥部上校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 1931年底,张猛经杨杰保荐到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任上校咨议。淞沪战争爆发后,张猛以该身份参加了十九路军总部对日本侵略军的浴血奋战,蒋介石几次命令停战,他和莫雄及其所率的部队抗命不听,直至弹尽粮绝才撤出狮子炮台。 “七七”事变后,张猛到广东任第一专区防空主任,其时他写了《全民抗战与防空新论》等文章在报上发表,造成广泛影响。广州沦陷后,他应澳门中学校长张瑞权之邀到知用中学组成军训团,负责军事训练,鼓励学生进入内地参加抗战。 1942年,香港沦陷后澳门也不能立足了。 1944年,张猛到桂林在李济深幕下任少将参议,桂林沦陷后他到重庆军事参议院任少将参议。他虽有少将军阶而无实权,这是蒋介石排斥异己之故。 抗战胜利后,张猛随冯玉祥、李济深、谭平山等人乘“民联”号轮船回南京。在船上,李济深、冯玉祥、徐悲鸿、李铁夫、王葆真等人为张猛写册页和条幅,这一大批名人墨宝至今尚存于广州张猛故居。在南京,张猛曾与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孙科夫妇等往来,还秘密掩护李济深的内侄兼秘书周泽甫,这是在蒋介石眼皮底下进行的反蒋活动,十分惊险紧张。不久,张猛奉李济深将军之命到台湾奔走和谈,进行策反工作,他力劝曾在孙中山身边共事过的战友不要当“老蒋”的殉葬品。 1949年2月,张猛在台湾与潘景晴结婚。他与潘景晴早在抗战初期认识,几度聚散,又在台湾重逢了。他们的蜜月生活是令人称颂的,他们没有像常人那样游山玩水,而是双双访晤谢东闵、孙立人等,极言和平解决国是是惟一可行之策。遍访中坜官员父老,宣传和平救国真理。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之际,张猛夫妇拒绝台湾当局高层人士的挽留,毅然踏上“中兴”号客轮,返回南京,迎接解放。 南京解放后,张猛与南京军管会的刘伯承、宋任穷取得联系,被邀出席庆祝南京解放大会。 1949年底,张猛夫妇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学习。 1953年,张猛经李济深先生介绍,在南京中山陵任陵墓拱卫组副组长,负责接待中外来宾。 1961年,张猛因病需回南方长期治疗,经江苏省委统战部与有关方面联系,他回到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任市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张猛到广州后,定居于海珠北路云路新街。他十分关心中山纪念堂的情况,1963年他应邀列席参加市政协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关于加建广州中山纪念堂围墙》的提案被接受,翌年围墙建成。宋庆龄同志得知此事后,来信表示高兴和感谢。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猛夫妇先后被关进“牛栏”。在这期间,张猛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资料和照片。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张猛在其妻(女书法家)潘景晴帮助下,开始撰写关于孙中山先生革命言行的回忆录。潘景晴在80年代末期,被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吸收为理事。 1981年10月9日,张猛夫妇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这时张猛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了,这天他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叶剑英委员长。几十年沧桑岁月,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叶帅只有频频点头,双手紧握张猛的手。接着,邓小平同志也和叶帅那样微笑着紧握张猛的手,记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后来《人民画报》刊登并介绍这个动人的情景(此照片至今还悬挂在张猛故居)。首长接见后,中央又派出专机、专列,送他们夫妇与外宾一起参观张猛在北伐中走过的南京、上海、桂林和梧州等地,实现了张猛多年的夙愿。不久,张猛担任广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1985年7月30日,张猛在广州的故居因病逝世,享年91岁。
微电影制片人 张猛(微电影制片人)张猛,第二代新锐微电影制片人,内地首位90后偶像派制片人。就读于长春工业大学,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从高中开始从事电影创作投资事业,对镜头语言有异乎寻常的敏感,以投资执导批判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见长,搞笑电影风格为主题。代表作:微电影《流逝的记忆》、《青春,追逐的那些年》、《青春岁月》等。
张猛,祖籍吉林省松原市 被誉为第二代新锐微电影制片人 内地首位90后微电影制片人。
姓名:张猛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松原 出生日期:1993年6月26日 职业:制片人 学历:本科 在读院校:长春工业大学 爱好:摄影,户外,音乐,体育运动 特长:摄影,影视后期制作
2010 吉林影视高校联盟协会会长 2010 成立凡宇影视传媒集团 2010 签约合作TIME视觉工作室 2011 加入waysfoc us网新锐导演联盟 2011 加入中国电影梦工场名人录 2012 加入56网新锐导演联盟 2012 首届滨海国际电影节高校巡演活动片区独家授权人 2012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高校巡演活动吉林片区独家授权人 2012 拍摄《流逝的记忆》入围首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60强 2012 拍摄《流逝的记忆》入围旧金山亚洲华人微电影大赛 2012 加入新浪网原创导演联盟 2012 加入电影工厂新锐导演打造计划 2012 加入酷6网红人播客联盟 2013 加入视友网微影明星联盟 2013 加入PPS网新锐导演联盟 2013 加入优酷原创导演联盟 2013拍摄《青春,追逐的那些年》获好莱坞tcl微电影大赛摄影奖
2010 创立凡宇影视传媒集团 2011 吉林影视高校联盟协会会长 2012 入围首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60强 2012 入围吉林大学生电影节 2012 入围旧金山亚洲华人微电影大赛 2013获邀赴美国好莱坞中国大剧院参加好莱坞TCL微电影大赛颁奖礼好莱坞TCL微电影节落幕 90后导演张猛揽获优秀摄影大奖 备受瞩目的好莱坞TCL微电影节正式落下帷幕,此前竞争激烈的各项大奖也逐一揭晓。作为本次唯一入围90后选手,内地新锐导演--张猛凭借作品《青春,追逐的那些年》,毫无争议的夺得了“优秀摄影奖”,也成为新生代实力派导演的代表人物。 此次颁奖典礼在在美国好莱坞TCL中国大剧院举行,包括金鸡奖最佳导演陈可辛、台湾人气偶像陈妍希在内的众多中外明星、影视名流纷纷应邀出席,场面空前宏大。 自9月15日好莱坞TCL微电影节正式启动以来,共征集到参赛作品上千余部,吸引了数十万网友参与点评,张亚东、郭晓冬、陈信宏等明星也纷纷参与其中,竞争可谓是异常激烈。而张猛的作品《青春,追逐的那些年》,以纪实手法真实还原了属于年轻人的青葱岁月,充满时代特色的小清新风格,受到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 谈到获奖感受,张猛坦言,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比赛中胜出,是对自己能力的极大肯定,同时也给了他更多投身电影事业的信心。颁奖嘉宾之一陈可辛导演,也对张猛的摄影及导演实力表示了充分赞许。 作为内地首位90后微电影制片人,年仅20岁的张猛代表了中国最新锐的导演群体。他们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执着,与众不同的思维视角,和敢于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张猛谈到,对摄影、影视制作的由衷热爱,促使他从高中开始就积极投身于各类电影创作及投资事业。大学毕业后,还选择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进修。 据了解,年纪轻轻的张猛却是不折不扣的实力派。本次好莱坞TCL微电影节也并不是他参与的首个大型赛事。2012年,他拍摄的作品《流逝的记忆》,就相继入围首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60强、旧金山亚洲华人微电影大赛等两项重要赛事。 没有大笔的制作费用,没有知名的演员阵容,仅仅凭借20分钟左右的“微电影”,便将那些关于大学、青春与朋友的感悟描绘得细腻如理。《青春,追逐的那些年》给了很多人一个回忆青春的机会,也给了更多人珍惜青春的理由。年轻的90后导演张猛,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界未来的希望。
三国时期人物 张猛(三国时期人物)张猛(?—210年),字叔威,凉州敦煌郡(甘肃酒泉市敦煌西)人,东汉末年官吏,官至武威太守。
张猛,字叔威,敦煌郡渊泉县人。其父张奂,于桓帝时仕历郡守、中郎将、太常,遂居于华阴,最终亦葬于此地。建安初,张猛仕郡为功曹。朝廷以张猛父亲张奂昔日曾在河西有威名,便以张猛任武威太守,与雍州刺史邯郸商俱往西进。既到雍州,邯郸商欲诛张猛,张猛察觉其事,便勒兵攻打邯郸商。邯郸商畏欲求和,张猛准其请,又命督邮录取邯郸商,闭置传舍。后邯郸商欲逃,事为张猛所警觉,于是把他杀掉。酒泉人庞淯闻之,弃官昼夜奔往武威,于邯郸商丧所号哭,然后寻到张猛家门,暗藏匕首,欲袭杀张猛。张猛知庞淯乃义士,于是遣去不杀。建安十五年,将军韩遂自上表讨伐张猛,张猛发兵遣军东拒韩遂。然而武威郡的吏民皆畏韩遂,更反而共攻张猛。及张猛被攻,自知无幸,于是登楼自焚而死。
【公元209年】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张猛作反,杀死雍州刺史邯郸商,更敕令道:「如果有人敢为邯郸商临丧,杀无赦。」酒泉人庞淯闻之,弃官昼夜奔往武威,于邯郸商丧所号哭,然后便寻到张猛家门,暗藏匕首,欲袭杀张猛。张猛知庞淯乃义士,于是遣去不杀。(《魏略》曰:张猛之兵欲缚下庞淯问罪,张猛闻而叹道:「我本以杀刺史为罪。此人以至忠为名,如果我又杀掉他,又以何去劝本州履义之士归顺我呢!」于是让庞淯为邯郸商行服。) 【公元210年】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将军韩遂自上表讨伐张猛,张猛发兵遣军东拒韩遂。然而武威郡的吏民皆畏韩遂,更反而共攻张猛。及张猛被攻,自知必死,便道:「若死者无知则无奈何,但假若死者有知,不知可否令我的头颅往东经过华阴以历先君之墓呢?」于是登楼自焚而死。(《典略》)
张猛(艺术家) 张猛(摄影家)